8月25日傍晚,夕陽的余暉鋪灑江面,橫亙江上半空中的兩相銀線被照的熠熠生輝。螺山長江大跨越工程左、右側兩側上相導線,安全掛在N4154號兩座錨塔中相上,導線架設施工取得重大進展。
要把32根4250米長的導線,全部安全、優(yōu)質架設到6座高塔上,絕非一件易事。項目經理李振方說:“雖然近40天無雨,這對架線來說卻是‘天時’;長江水位下降,露出沙洲,為導引繩錨線提供便利,這是‘地利’;項目技術團隊協同作戰(zhàn),破解了架設導線的三大難題,我們更占盡‘人和’!”
“雙船牽引+三點升空”——破解跨越檔導引繩升空難題8月16日清晨第一天封航,鴨欄碼頭東側,兩艘牽引船正在低速前進。南岸指揮王文棟、牽引船負責人綦麟分別乘坐上面,正在指揮導引繩“坐船渡江”。這艘船有58米長、11米寬,動力達600馬力,不僅有小型絞磨,船艙后方還設置了3米高的錨樁,特地安裝了壓線滑車,便于牽引迪尼瑪繩過江——這就是雙船牽引. 與此同時,北岸江堤和南岸沙洲上,都設有導引繩錨線和升空系統。為了更加安全快捷,江里還增設了一艘專門用于錨線的甲板船,這就形成了“三點升空”。“除非在碼頭上,否則我們乘坐的甲板船是無法靠岸的,很容易擱淺……所以還需要輕便小舟輔助一段水程。”王文棟緊一緊救生衣說,行船也不可能直來直去,都是沿著江流斜方向慢慢行進。 此時江中心處,綦麟已經把來自兩岸的迪尼瑪繩對接好,用報話機指揮升空。“在江心升空,能使兩岸鐵塔受力最小,還能避免引繩入水,更加安全!”他說。
“重力式地錨+三角聯板”——破解錨塔導線軟掛難題8月23日下午,在N4154號右側錨塔小號面,項目部的安全和技術團隊齊聚塔下,共同監(jiān)督上相第一組分裂導線的掛接施工。項目總工牛孜強再次認真地給施工人員詳細講解導線掛接方法。他們準備將錨固在地面的導線,掛到錨塔中相橫擔上。 由于仰角高、拉力大、滑輪組線長、卡頭重,這是一項復雜且安全風險很高的工作。“為了保障掛線安全,我們在錨線和掛線系統,特別使用了38個、最大12方混凝土的重力式地錨。這些地錨的抗拉力達到150千牛,大幅提高了安全保障,完全可以滿足掛線需要!”牛孜強介紹說:“此外我們還專門使用了6倍率的滑輪組,就是說可以將受力減小6倍。”
在錨線和掛線系統的連接處,會發(fā)現一個十分特別的三角型聯板。項目技術員李宜江說:“這個神器是導線脫離地面、回到塔上的關鍵工具,是項目技術團隊特別改進創(chuàng)制的!”為了確保三角聯板發(fā)揮神器作用,項目團隊從三角聯板的外形、材質、厚度、孔眼等方面精心設計,還專門進行了拉力試驗,能承受50噸的拉力,這才使它在導線軟掛中起到關鍵作用。
“無人機+高倍望遠鏡”——破解江面導線監(jiān)測難題.長江上空風力很大、風向不定,跨江檔距長達2413米,導引繩、牽引繩、導線同步密集穿梭,存在絞線的風險。而且由于是漸次封航,通航期間的安全保障更加重要。“我看見左側中相第4根迪尼瑪繩上有幾處黑色,你用無人機飛過去查看一下”!正在江邊巡查的李振方通過報話機告訴曹政。 于是,南岸檢測負責人曹政立即操作無人機飛近觀察。“有三處油污,半米多長,不是磨損破皮!”曹政回答說,一定會跟蹤觀察,聯合牽張場,精準控制用力,防止意外生。
8月25日上午,江上大風忽起,四根導線被吹得“啾啾”作響,弧垂的迪尼瑪繩大幅搖擺,一個“背越式”跨欄繞到導線里面,緊接著導線跟著翻轉,也糾纏在一起,這下可不好處理了!“牽張場和沿線聽令!全部人員聽從江岸王文棟和曹政指揮,按照他們觀察清楚后的處理方案執(zhí)行!”送電二公司經理張曉亮果斷做出決定。 曹政立即吩咐高空人員到N4152號跨江塔的掛線滑旁,認真檢查線槽中各類線的偏離方向,同時用無人機順線飛行,查清楚壓線次序。隨后,他命令張力場按照壓線的情況,或微微收緊、或緩慢松下。
此時王文棟從堤壩上使用高倍望遠鏡,目不轉睛地看好每一個絞線點,防止發(fā)生摩擦和損線。經過大半天的處理,絞在一起的線終于分開了!(揚州瑞光迪尼瑪牽引繩轉發(fā))